區塊鏈| 以社會學觀點:挖礦本無一物,是勞動力下的結晶

在區塊鏈的世界中,許多用語容易讓人誤解,其中之一就是「挖礦」。由幾個層面下去分析,挖礦究竟是什麼意思。

源自:區塊客
作者:高重建
編輯:Metaverse Media
虛擬貨幣投資新手|區塊鏈| 以社會學觀點:挖礦本無一物,是勞動力下的結晶|元宇宙視界傳媒
圖片來源:動區新聞

物理挖礦:以鏟子去尋找價值

一般聽到挖礦,就是拿一隻鏟子下去挖土,去找出其中含有價值的礦物。而區塊鏈用語裡面的,透過它在一般世界的理解,幫助我們了解它在區塊鏈世界中的新定義。

挖礦所得到的回報,在社會上是全新創造出來的,是一項從無到有的過程;礦工因為提供新的資源、產生新的價值而賺錢。但其實真正賺錢的是礦場老闆,礦工甚至工業安全都沒有給予保障。

相對於挖礦「創造」全新的價值,提供商品、服務則是「增值」。其中包含將貨品寄送至府上,優質的設計,與暖心的服務,都是在提供額外的價值。

比特幣挖礦:以算力記帳

理解以上對於挖礦的解釋,可以了解中本聰為何將架伺服器幫助社群記帳的行為稱之「挖礦」。因為在比特幣區塊鏈中,每個新區塊會隨之產生出全新的、生態中原先不存在的比特幣,來回報給礦工。幫助社群記帳的行為是為區塊鏈提供的公共服務,所以挖礦回報不是為個人的服務埋單,而是為整個群體的所有人為新產生之價值埋單。

中本聰所設計的記帳,是讓礦工去破解一條數學題,只能透過不斷的試錯、十分花時間和算力。試錯就像在挖沙子,成功解開數學題猶如在沙子中找到礦物,過程裡所耗費的時間、電力和算力都是礦工的工作,因此這機制被稱為「工作證明」(Proof of Work,PoW)。

每當一個新的區塊被「挖出」,系統將會新鑄造一定數量之比特幣,去獎勵第一個找出答案、且得到其他人確認答案正確之礦工。這整個過程跟物理挖礦十分類似,礦工付出勞力之外,還需有點運氣才可以挖到礦產,但勞力還其中關鍵。運氣就是一種「機率」,勞力達到一定水平之下,礦工的回報應當接近。

區塊鏈挖礦新典範:權益證明

比特幣的發明,是人類儲存與交換價值的一大突破。作為第一代可用的分散式帳本,缺點也能列舉幾條,像是交易時間長、容量低、大量耗電等。

因此新一代的區塊鏈一般使用改良的挖礦機制,其中最主流的是權益證明(Proof of Stake,PoS),第二大區塊鏈以太坊也正從工作證明中過渡往權益證明。

其中權益證明,用淺白但粗疏的說法,就是用錢去投票。再解釋清楚一點,是所有負責記帳的礦工,需押進一定數量的幣,若帳目跟大部分人不同,會被視為不正確;無論是蓄意作弊,或是技術故障,輕則得不到報酬,重則被扣除押下的權益,以此驅使所有人正確記帳,又或者說,防範有人出錯或作弊。

從勞力到算力,又到財力,類比開始扯遠,因此業界通常不把為權益證明區塊鏈記帳的人稱之為礦工,而會稱為驗證人(validator),或者更中性地稱為節點(node);而相關行為也不一定稱為挖礦。

聽過有人堅稱權益證明並非使用算力,因此不該稱之挖礦;但我認為產生出社會上本不存在的新價值,才是挖礦這個類比的關鍵。再說,按照以上邏輯,豈不是傳統社會也該因為比特幣節點並非使用鏟子,而堅持那不該稱為挖礦?

跟「錢包」、「鑰匙」、「簽名」等一樣,「挖礦」只是一個透過舊有概念認識區塊鏈的類比而已,貼切就可以,實在沒必要堅持始祖比特幣的方式才配得上這個說法。

X-to-earn:種瓜得瓜

除了 PoW 和 PoS,透過做 X 而獲得對應的通證這個邏輯,還有很多不同的演繹,幾年下來,這種做法已經很少稱為挖礦了,改成近期流行使用的 X-to-earn。像是當下最流行的 STEPN 的 move-to-earn,用戶走路和跑步可賺取通證;Axie Infinity 等眾多遊戲的 play-to-earn 等。套用這個邏輯,我在 2017 年共同創立的 LikeCoin,也可以稱為 write-to-earn,只是當時還不存在這種說法,因此白皮書中我用了「創造力證明」,Proof of Creativity 的論述,來描述透過創作為社會提供價值,同時賺取 LikeCoin 這個概念。

跟工作證明及權益證明不同,X-to-earn 的 X 並非協助記帳。另外,相對於前者每產生一個區塊均會生成新的通證給礦工,X-to-earn 模式向提供價值的使用者所發的通證,一般是預先鑄造(pre-mint),託管在項目方的錢包。基於這個區別,業界漸漸使用挖礦以外的另一個說法,也確實有助說明概念。

空投:意料之內的意外之財

把這概念繼續延伸下去,跟 X-to-earn 很接近的還有空投,兩者都是提供通證予做了某些被視為有價值的行為之使用者。

區塊鏈產業中,空投多數為一次性,出發點一般是推廣及獎勵早期參與者,而 X-to-earn 則通常是個持續的核心設計。另外,相對於 X-to-earn 模式中的「明碼實價」,空投的條件一般不會提前公開,反而會在毫無先兆的情況下宣布,並以過往的鏈上行為作空投條件的判斷;很多時候,連有空投這回事都不在用戶的預期,甚至不在項目方本身的預期,而是發展到某一點才想到的部署。

就空投的出發點而言,用戶不知就裡是個優點,因為空投是為了獎勵早期參與者,越是對空投及相關條件沒有預期,用戶的行為越大機會出於真心。不過,當空投的手法被不同項目反覆使用,偶爾有些額度還非常高,就出現了越來越多「空投獵人」,預估某些潛力項目日後會空投,投機參與這些項目,因此作出五花八門的鏈上參與,從執行一個簡單交易到社群治理都有。

空投獵人本來無可厚非,不過也讓空投的驚喜感與威力大大降低,用戶得到空投變得理所當然之餘,項目方也再難以分清真心假意,透過「忽然空投」獎勵真心的早期用戶這一招,已經開到荼蘼。

儘管如此,只要避免太過抱著投機的心態,或者不切實際,忽然會獲得一大筆空投的期望,慎選新項目,學習、試用、參與或以其他各種方法支持,持之以恆,總能得到意外驚喜。

Learn to earn 這個「挖礦機制」,從來不騙人。


Please enter CoinGecko Free Api Key to get this plugin works.